每日一练| 教资笔试打卡 DAY 96
小伙伴们每日坚持刷题了吗?今天也和德诚教育服务中心打卡教师资格证吧,看官请看题!
(教育教学)
1.“同学们.每到春天校园里百花齐放.姹紫嫣红.花儿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学习下面这节课。”张老师所运用的导课方式属于( )。
A.设疑导入
B.温故导入
C.释题导入
D.故事导入
2.课堂上,教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出现了故事讲述、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 ).
A.行为性目标
B.普遍性目标
C.表现性目标
D.生成性目标
3.班主任李老师常常与学生协商处理各项班级事务,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话互动交流,敢于质疑,这种班级管理方式属于( )。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对抗型
4.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这反映了教师劳动具有( )。
A.复杂性
B.延续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师说》
6.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 )。
A.道德情感不深
B.道德意志不强
C.道德认识不足
D.道德自律不够
7.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 )。
A.显性观察
B.参与性观察
C.隐性观察
D.非参与性观察
8.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采取的措施是( )。①立即打开门窗.给房间通风②给中毒者饮水.防止口渴③给中毒者盖上衣服保暖④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在板书生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 )。
A.感觉适应
B.感觉后像
C.感觉补偿
D.感觉对比
10.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育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这一比喻运用到教学上.所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
A.直观性原则
B.因材施教原则
C.启发诱导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11.综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和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内容。这种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是( )。
A.垂直组织
B.横向组织
C.纵向组织
D.螺旋式组织
12.教师上课时所使用的课件、视频、投影、模型等教学资源属于( )。
A.教材
B.教案
C.教参
D.教科书
13.教学目标与任务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有利于实现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是( )。
A.陶冶法
B.讨论法
C.练习法
D.讲授法
14.小英到医院打针以后.再遇到穿白大褂的人就会感到害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内化
B.泛化
C.焦虑
D.移情
15.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张老师将“能够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拟定为教学目标之一。该目标属于( )。
A.知识性目标
B.过程性目标
C.技能性目标
D.情感性目标
参考答案
1.A 解析:设疑导入是一种以认知冲突的方式设疑.使学生思维进入惊奇、矛盾等状态.构成悬念的导入方式。题干中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借问题进行设疑.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本题选择A。
2.C 解析: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表现性目标所追求的是反应的多元性,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首创性反应的形式,是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题目中教师让各小组用自己的方式展示对“友情”的理解,结果出现了多种形式的,这一教学行为旨在达成表现性目标.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3.B 解析:略
4.B 解析: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打下的基础.往往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财富。
5.B 解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论语·为政》。
6.C 解析: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由于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
7.D 解析:在教育研究中,没有显性和隐性观察的分法,所以排除A、C。其次,按照观察者是否直接参与被观察者所从事的活动,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题干中描述的是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即观察者偷偷进行的观察,没有参与到观察活动中,因此,应选D。
8.B 解析:煤气中毒主要是指一氧化碳中毒.一氧化碳中毒是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经呼吸道吸入引起中毒。因此.首先应采取的急救措施是:及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迅速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
9.D 解析:不同颜色粉笔写出来的字.可以引发学生的感觉同时对比.那些彩色粉笔写的字更易吸引学生的注意。
10.B 解析:陶行知的比喻用在教学中.是指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体现的是因材施教原则。
11.B 解析: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一个相对独立的专题。
12.A 解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题干所描述的教学资源属于广义上的教材。
13.C 解析: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地进行实际操作.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方法。练习法有利于技能、技巧性教学目标的实现。
14.B 解析:当某一反应与某种刺激形成条件联系后.这一反应也会与其它类似的刺激形成某种程度的条件联系.这一过程称为泛化。材料中小英将遇到医生的害怕泛化为对穿白大褂的人的害怕。
15.C 解析: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对完成某种任务所必须的活动方式。一般可分为四种:一是基本技能:如读、写、算的技能。二是智力技能:如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推理等技能。三是动作技能:如绘画、做操、打球等。四是自我认知技能:认知活动中的自我调节和监控技能。题干中的技能属于基本技能。